《封神演义》及其相关衍生故事中的伯邑考,一直是个充满戏剧性和历史谜团的人物。他不仅是古典小说中的经典角色,还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。在近期的电影《封神》中,尽管伯邑考的戏份加起来不过几分钟,但他凭借其英俊的形象和英勇的举动,迅速成为观众心中的“白月光”。不仅如此,历史中的伯邑考也让人充满了好奇。
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,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哥哥。既然如此,那么历史上的伯邑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?他身上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谜团呢?
在《封神演义》里,伯邑考是一个典型的大孝子,也是一个具有高洁品格的正人君子。其父姬昌在纣王的压迫下被囚禁在朝歌长达七年之久。尽管姬昌临别西岐时百般叮嘱,告诫长子伯邑考,作为西岐的少主,绝不可轻举妄动。然而,忠孝双全的伯邑考怎能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在囚禁中度过漫长的岁月?他毅然决定冒死带着三件珍宝前往朝歌,求见纣王,希望能够说服纣王释放父亲。
展开剩余81%可惜,伯邑考的勇气与孝心并未迎来预期的好结果。在朝见纣王时,妲己,一位狐狸精的化身,立刻对伯邑考的英俊相貌产生了浓厚兴趣,欲以美色诱惑他。伯邑考的正直与坚持,使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妲己的挑逗。妲己愤怒至极,反咬一口,诬陷伯邑考调戏她,最终让纣王决定将其处死,并把伯邑考做成肉饼,送给姬昌。
为了让纣王安心,姬昌虽然心如刀割,但仍装作不知,含泪吃下了这道肉饼。纣王误以为姬昌是个无情无义的父亲,因此放了他回到西岐。然而,在回到西岐后,姬昌将这块肉饼吐了出来,化作一只兔子逃走。此后,姬昌励精图治,加强西岐的国力。几年后,周武王姬发发动了推翻商朝的战争,最终建立了周朝。
周朝建立后,姜子牙为周武王开设封神榜,伯邑考作为周文王的嫡长子、周武王的哥哥,也是封神之战的第一位牺牲者,荣登紫薇大帝之位,这便是《封神演义》里有关伯邑考的传奇。
伯邑考这个角色因其鲜明的性格和重要事迹,在多个版本的《封神演义》影视改编中都是重点塑造的角色,通常由英俊的男演员出演。在一些剧集中,伯邑考的身份更加复杂,他被设定为妲己的未婚夫,但随着妲己被强行掳至朝歌后,二人展开了一段悲剧般的爱情故事。
尤其是在最近的电影《封神》中,尽管伯邑考的戏份寥寥,仅有三场戏份,却凭借其无畏的精神和深情的告别,深深打动了观众。他为了父亲和弟弟,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朝歌,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父亲的释放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赴朝歌之前,伯邑考还特别去见了弟弟姬发,留给他一匹神奇的雪龙驹。此匹雪龙驹后来的确帮助姬发成功归家。
而关于伯邑考名字的由来,许多人都不禁好奇,为什么他的名字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直接叫“姬某”,而是独特地叫做“伯邑考”呢?要弄清这个问题,我们得先了解一下西周时期的命名习惯。
现代人称周文王为姬昌、周武王为姬发,实则这只是后人的称呼方式。在西周时期,贵族男子称谓常常以“氏”而非“姓”为主。而且,国君在登基之前是没有“氏”的。因此,周文王和周武王之前到底叫什么“氏”,学界一直存在争议。有学者认为“周”可能就是他们的“氏”,也有学者认为他们在称王之前没有“氏”。
此外,西周时期贵族男子的称呼,往往是将尊号、官职、姓和名结合起来。譬如姜子牙,姓姜,名尚,字子牙,但西周时期的人更常称他为“吕尚”或“吕望”。因此,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称呼,可能并不像现代人所理解的那样简单,而是有着更复杂的历史背景。
那么,“伯邑考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其中的“伯”字代表着长子的意思,伯邑考是西周时期周文王的嫡长子。至于“邑”字,它有多种解释,有人认为它是伯邑考的名字,有人认为它可能与伯邑考所担任的官职有关,也有人认为它象征着伯邑考尊贵的身份。而“考”字,则有着更多的解释。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伯邑考的名字,也可能是对其去世后的尊称。
然而,无论如何,关于伯邑考的真正名字至今尚无定论。学界关于他名字的争议,或许会随着更多的考古发现而得到解答。
至于为什么最终继位的不是长子伯邑考,而是次子姬发,关于这一点史学界也有不同的看法。有些史料认为,周文王在生前已经选定姬发为继承人,因为姬发的能力更强。而伯邑考,则可能因其能力较弱,未能被选为继承人。而在《史记》里也提到,周文王在临终前立的是“贤不立长”的原则,表示他当时就已经决定将姬发立为继承人。至于伯邑考的去世,史记并没有明确说明,因此学界有不同的推测。
然而,也有史料,如《帝王世纪》和《太公金匮》,提到伯邑考被纣王所杀的血腥结局,煮成肉羹并送给姬昌。这一记载与《封神演义》中的情节高度相似,且似乎有更多的历史依据。
尽管史料不一,伯邑考的命运仍然笼罩在一层历史迷雾之中。真实的历史仍需更多的考古发现来揭示。在这其中,伯邑考到底是早逝还是有其他原因未能继位,仍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谜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